笔墨所及,生动鲜活;
光影所至,乡村闪亮。

(一)红韵润乡土:用信仰擦亮乡村底色
在铁岭市任辅臣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气息让年轻学子们驻足沉思。讲解员通过老照片和珍贵文物,讲述了红鹰团团长任辅臣同志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强调了在平凡中坚守信仰、危难中挺身担当的精神。实践团成员、辽宁省首批优秀青年党史理论宣讲团成员程基峰在纪念馆外现场进行了一场主题宣讲,用生动的细节将先辈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引发了在场党员干部和学生群众的强烈共鸣。一位聆听的学生表示:“这堂特别的党课让我明白,红色传承就在每一次选择和坚持里。”
(二)画笔绘乡韵:用艺术点亮乡村风貌
铁岭市熊官屯乡的画室充满艺术气息,实践团的师生走进画家村,驻村的画家向学生们解释,墙垣上的彩绘、画布上的风光,每一笔都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双方围绕乡村振兴与艺术赋能,提出了务实建议,期待以创意为乡村文化传播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三)匠心绘乡景:用美育赋能特色文旅
在与铁岭市校地结对共建的揭牌仪式上,共青团大连工业大学委员会和共青团铁岭县委员会共同为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标志着双方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未来,双方将围绕红色文化传承、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开展深度合作。
(四)巧手传文脉:用创意融合传统手艺
在营口市辽河老街陈氏面塑馆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群厚向师生们展示了面塑制作的全过程:一团普通的面团在他手中几经揉捏、塑形、染色,很快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师生们亲身体验面塑技艺,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理解“传统技艺需要青年传承”的意义。
(五)光影记乡愁:用镜头记录乡村产业
在海城市西柳镇服装产业园区,实践团师生走访特色纺织和服装企业,目睹了亚麻纤维经过梳理、纺纱、织造到高温漂染的全过程。“亲眼见证纤维到面料的转变,比书本更生动。”一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说道。
在营口市七一村的乡间地头,村民讲解茧蛹蜕变过程引发了学生们对乡村发展的联想:“就像七一村依托资源,在传承中创新求变。”在湿润温暖的海菇种植大棚内,驻村书记冯春详细介绍了海菇种植技术、周期和销路,言语充满自豪。“科学管理和实干是振兴的关键。”蓬勃生长的海菇和村民忙碌的身影,是乡村振兴实践的生动写照。
(六)设计赋农值:用设计提升产品价值
来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营口市七一村红色文化展览馆,村支书万森同志用史料照片和革命故事阐释了“七一”村名蕴含的责任。座谈会上,实践团师生与村干部聚焦村庄资源与发展难题展开深入交流,积极提出务实建议,探索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作为“办好一件惠民实事”的具体行动,实践团发挥设计专长,为七一村精心制作了用于宣传推广的海菇产业图像素材并完成七一村红色文化展览馆的展区介绍配音工作,得到村干部认可。
(七)数字助农路:用活力拓宽特产销路
在鞍山海城西柳服装产业园内,企业负责人分享了其高端产品曾因国内市场遇冷而积压,后在当地“我为企业解难题”活动帮扶下成功对接意大利市场、签下大额订单的经历,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营商环境的关键作用。在随后的交流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观察,积极建言献策,围绕供应链优化、可持续设计等方向分享了见解,就产品设计创新、市场多元化拓展等议题向企业提出了具体建议。

编辑/胡悦秀
审核/胡悦秀、杜连东、杨树成
审核/胡悦秀、杜连东、杨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