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海藏在长江与黄海的交界处,带着内河的含蓄。第一次去南通港是在春末,晨雾未散时,巨型货轮的轮廓已从灰蓝色的雾霭中浮出来,起重机的钢臂悬着集装箱,像童话里的积木巨人在搭建天空之城。港口的风带着咸涩的水汽,混着柴油的味道,岸边的老渔民告诉我,早年这里只是渔船停靠的小码头,渔网补了又补,出海全看老天爷脸色。如今码头上的集装箱印着“中远海运”的标志,起重机由智能系统操控,一箱箱电子元件、机械零件从这里漂洋过海,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沿着海岸线往南,盐城的条子泥湿地是另一番景象。课本里读到的“潮汐森林”真实出现在眼前时,我几乎要屏住呼吸——潮退之后,滩涂上蜿蜒的水道如大地的血管,跳跳鱼在泥滩上蹦跶,勺嘴鹬低空掠过浅滩。当地同学说,这里曾是贫瘠的盐碱地,如今成了世界遗产,生态旅游让渔村换了模样。去年暑假我住过的民宿,主人曾是打渔人,如今把渔船改造成观光船,船头挂着五星红旗,带游客去看候鸟群飞的盛景。夕阳下,他站在船头哼起渔歌,歌声混着海浪声,像一首关于乡村振兴的抒情诗。
大连的海是带着棱角的。初到旅顺那日,海风卷着碎浪扑上礁石,发出雷霆般的声响。我蹲在老虎尾海滩,手指抚过布满青苔的礁石,那些凹凸不平的纹路里,似乎藏着甲午海战的炮声。历史课本里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旅顺口的灯塔曾见证战火纷飞,如今却成为和平年代的坐标,每到整点,钟声穿过海湾,像在诉说“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
让我惊艳的还有星海湾的夜晚。站在跨海大桥上俯瞰,东港商务区的灯光倒映在海面,游船拖着彩色的光带驶过,岸边的科技园区亮着通明灯火,听说这里正在研发深海机器人,要把“蓝色粮仓”的梦想撒向更辽阔的海域。某个周末,我跟着老师去獐子岛调研,看见养殖网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渔民操作着智能投喂系统,手机APP实时监测水质。“现在靠海不是只靠蛮力咯。”晒得黝黑的大叔笑着展示他的平板电脑,身后的贻贝养殖筏随波起伏,像一串绿色的音符,谱写着海洋经济的新篇章。
从江苏到大连,高铁穿越沿海各省,我在车窗边数过三十七个海湾。每个海湾都有自己的性格:江苏的海是温和的母亲,用滩涂养育万物;大连的海是冷峻的父亲,用礁石教会坚韧。但它们又如此相似——港口的起重机永远在忙碌,渔村的屋顶永远飘着炊烟,灯塔永远在黑夜中闪烁,像祖国海岸线的标点符号,连缀成“高质量发展”的长句。
作为一个见海次数不多的内陆型大学生,我突然懂得:海不只是浪潮与沙滩,更是流动的文明史。当我在旅顺博物馆看见明代的防海图,在南通博物苑看见张謇先生的“实业兴海”手稿,才明白千年以来,中国人对海的探索从未停止。如今站在新时代的海岸线上,改革创新的浪潮比任何时候都更澎湃——智能港口、绿色能源、深海养殖,这些带着科技温度的词汇,正在重新定义“向海而生”的内涵。
此刻我坐在大连的宿舍里,书桌前摆着从启东带来的贝壳标本。窗外,渤海的风正掠过窗台,带来咸涩的气息。我想,是时候拿起笔了——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记录下扬子江口的晨曦如何照亮智能码头,辽东湾的晚霞怎样给跨海大桥镀上金边,记录渔村阿婆手中的渔网如何变成民宿的装饰,历史遗迹旁的实验室怎样生长出创新的新芽。这些微小的切口,终将汇聚成江河湖海,澎湃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潮声。
愿我们都能成为追潮者,在祖国的海岸线上,写下属于这代人的蔚蓝注脚。(作者: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食质232班 韦伽)
编辑/司炳昺
审核/司炳昺、张紫诺、杨树成
审核/司炳昺、张紫诺、杨树成